“Made in China”—中国制造,在上世纪,这一标签在国际市场上可能还意味着粗制滥造,尤其在工业制造这一块,一直以来都是龙之“逆鳞”。众所周知,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,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尤为重要。而在新时代的技术背景下,“制造”转为“智造”似乎才是我国在国际上实现逆袭的王道。
2016年,国际芯片两巨头“Intel”英特尔和“Samsung”三星就已经在10nm级芯片有所建树,并正式投入量产阶段。我们知道,数字越小,相对应芯片的精度和技术难度就越高。而对比我国的主流芯片厂商,目前还一直在40nm阶段徘徊,如此巨大的技术鸿沟,令人咋舌。
芯片是我国诸多工业设备的“核心部件”,可我国很多行业的高端设备的芯片至今仍完全依赖进口。就拿小编所熟悉的工业衡器所举例,很多厂家生产的计量衡器如电子皮带秤,在相关的芯片和传感器上,就完全依赖进口。并且很多消费者还是看中了进口这一点才愿意买得单。而制造业下一步的技术创新,似乎也要在这一块着手。不过在小编看来,对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来说,造不造如此级别的芯片还不用企业“加班加点赶出来‘’。毕竟,目前造不出来不意味着中国制造就不行,造出来了也不代表从此的中国制造就直接跨越到了新的台阶。
现代中国的市场已经正式步入了国际化轨道,很多产品的研发不仅要考虑国内本土市场,还要进一步观望国际市场。就拿风靡全球的IPONE举例,其企业自身也并不生产手机设备所包含的触摸屏和电池。所以,一件产品要不要造,不仅要靠技术成本,还得由现实市场需求去决定。
当今时代,已完全进入了“地球村时代”,各国的制造业都在紧密联系,互相配合。纵观整个国际市场,更是没有哪个企业在一整套设备上大包大揽,实现完全的垄断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,还需要敞开胸怀,不求全,只求强,在开放合作中寻求高点,努力补进弱项,在某些技术强项上充发挥优势,实现华丽转身,做到中国造,国之傲。